新艺讲坛 | 北京大学朱玉麒教授应邀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3-03-29动态浏览次数:48

3月29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朱玉麒教授应邀来新疆艺术学院作题为“刘平国刻石与近代新疆”和“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再发现”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书法学院主办,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书法学院党委书记李琼瑶、院长李枝荣及学院全体师生参加了报告会,会议由院长李枝荣主持。



上午的报告中,朱玉麒教授详细介绍了东汉时期龟兹刘平国刻石的地理位置及其保存现状,并从两个方面报告了对这一刻石作出了新的研究:一是根据新发现的题跋材料和中外考察记录,对其在晚清发现的经过以及保护的情况做了重新考察,确证光绪五年刻石的首次被发现;二是结合近代新疆的历史状况,论证刘平国刻石的发现与左宗棠收复伊犁的战略相关,是其属下张曜的嵩武军在拜城地区寻找进军伊犁道路的备战过程中意外的收获。朱玉麒教授指出,刘平国刻石不仅表现了东汉时期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的影响,特别是成为书法在西域传播发展的最好金石见证,刻石的发现也反映了近代新疆抵御外侮的胜利。




下午的报告中,朱玉麒教授带领大家回顾了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在新疆考察期间的艰苦岁月和卓越成就。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是20世纪上半叶由中外科学工作者平等合作、在世界范围都享有盛誉的科学考查团体。考查历时8年,在自然条件恶劣、西北政局动荡的环境下,考查团的成员们克服重重困难,以严谨的态度开展科学工作,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增进了人们对中国西北、尤其是新疆境内的人文、地理环境更为全面和科学的认识,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意义深远。朱玉麒教授在报告中进一步揭示了现代中国在丝绸之路研究发轫期多学科并进的漫漫征程,展现了以黄文弼为代表的考察队员学术成果,特别是在罗布淖尔、吐鲁番、塔里木盆地发掘的书法遗存,为持续展开西域书法的研究提供了学术增长点的基石。



在互动环节,书法学院的师生积极提问,朱玉麒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师生们在西域古代书法遗存的价值挖掘以及西域书法的传承、学习、研究方面存在的困惑,还结合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探索精神和“黄文弼中心”建设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我院书法教育发展和书法学科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师生们皆表示受益匪浅。



报告会后,朱玉麒教授参观考察了新疆艺术学院校史馆、乐器陈列馆和万桐书木卡姆文献馆。


朱玉麒简介

朱玉麒,江苏宜兴人。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西域文史》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新疆稀见史料调查与研究”“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唐代典籍和西域文献、清史与清代新疆问题、中外关系史研究。出版有《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瀚海零缣——西域文献研究一集》等专著,古籍整理著作《西域水道记》获2005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新疆图志》获2015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2019年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