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书法考察 | 新艺书法学院研究生考察实践日志(四)

发布时间:2024-07-04动态浏览次数:59

巴里坤古称“蒲类”,发展历史悠久,是新疆东北部的一个边境县城,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为历代中原地区连接西域的中枢,是新疆历史上“三大商都”“八大名城”之一。此地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是屯粮练兵之重地,有着特殊的战略位置与丰富的历史遗迹。被人们称为“一个将历史与人文自然融合到极致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因此,考察的第四天我们来到了巴里坤。


亲自然


车辆一路行驶,很快就离开了哈密市区,一条宽阔的大道以极其清冷的姿态直逼天山。天山绵延不绝,山峰交织错落,随后我们抵达新疆第二大草原——巴里坤草原。巴里坤草原位于新疆东北部的哈密地区,有“天山淞雪”“瀚海鳌城”“镜泉宿月”“岳台留胜”等名胜古迹。这里牛羊成群,河泉清澈,水草丰茂,马蹄掠过草丛自由且洒脱,带来当下的舒适与惬意,我们在此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瞬间。


天山山脉,作为世界七大山系之一,横亘欧亚大陆腹地,山脉东西绵延,横跨四国,最高峰托木尔峰直插云霄,彰显着大自然的雄伟与壮丽,其壮丽景色令人叹为观止。夏季的天山,更是风景如画。雪峰倒映,云杉环拥,呈现丰富地貌、生态多样,青山、绿水、森林相映生辉。


访碑石


新疆出土四块碑刻,分别为《刘平国刻石》《沙南侯获碑》《裴岑纪功碑》《任尚碑》,其中有三块出土于哈密地区,这次我们就主要考察了仍保存在当地的《沙南侯获碑》和《任尚碑》。


《沙南侯获碑》



《沙南侯获碑》又称《焕彩沟碑》,位于哈密市伊州区北50千米的焕彩沟内。该碑是东汉永和五年(140年),伊吾司马、籍贯云中郡的沙南侯获所刊刻的纪功碑石。目前该碑碑身西面在原刻文的基础上于清代重刻“焕彩沟”三字,左侧有落款但难以释读;碑身北面正对风口,经过两千多年的侵蚀,文字已完全剥落;碑身东面和南面亦可见刻石痕迹。《焕彩沟碑》是我国两汉以来治理新疆、维护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见证。


访《沙南侯获碑》



《任尚碑》是刊刻于东汉时期的一方碑刻,1980年发现于巴里坤松树塘,现藏于巴里坤博物馆,碑高148cm,宽65cm至70cm,厚37cm至52cm。碑文虽模糊,但其汉隶风貌与雄浑气势可见一斑。该碑是新疆现存最早的一块汉碑,其如同一部生动的史书,默默见证着东汉时期这片土地上的辉煌过往。它见证的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凯旋,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捍卫家园、不惧强敌的坚定信念与强大力量。通过这次访碑实践,我们对这两通碑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当地厚重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访《任尚碑》


解人文


下一站抵达巴里坤县博物馆,该博物馆展陈了史前时期以来巴里坤县域内游牧聚落、烽燧驿站、碑刻岩画等遗迹资料,是了解新疆历史、西域屯垦史等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窗口,展示了巴里坤3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和变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代粮仓”,进入粮仓正门,左右对称分布八个清代乾隆年间的原始粮仓,介绍了巴里坤屯田的历史脉络。再往里走是巴里坤县博物馆,馆内分为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朝时期及民国时期六个单元。其中在巴里坤县博物馆展厅中央,陈列着一块不规则的青色条形石碑,上面残存汉字痕迹,为该馆镇馆之宝——《任尚碑》。最后走进松峰书院。古朴而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在诉说岁月沧桑,文物犹存,翰墨扑面,沁人心脾。


巴里坤县博物馆



结    语


我们此行一路走走停停,一面学习一面回顾。我们在巴里坤看到了许多美景,那些美好的、宏大的、微小的人和事都是历史的存证。昨日之事不可追,未来之路光明灿烂,我们作为后来的学习者要明白历史遗迹是最好的文化宝库,拥有众多可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深入研究。



考察韵记两则

作者:王研充教授


甲辰酷暑,与嘉亮君、含章君、春怀弟至焕彩沟观沙南侯获原石

觥觥大石沙南获,肇自西真汉永和。

隶变之初风雪剥,摩挲残碣失吟哦。

四面环刊焕彩辞,剥蚀已甚惹人疑。

六行足本少何足,古茂苍苍信笔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