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遗址众多,瑞典东方学家贡纳尔·雅林评价吐鲁番是“世界上最富有的露天考古博物馆”。在唐代,吐鲁番作为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距离中原比较近,因此汉文化通过吐鲁番传播到西域各地。吐鲁番书法也正是在汉文化的传播普及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且不断丰富,成为西域书法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出土文书、墓表、写经等遗存,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艺术形式上,均是西域书法中最丰富的,因此,吐鲁番书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们第二天的实践考察仍然在吐鲁番。
第一站 : 交河故城
首先来到了交河故城遗址。《汉书·西域传》称:“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城。”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故城建于一个自北向南,高30余米的黄土地上,长1650米,最宽处300余米。古城总面积47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遗迹36万平方米。城址保存相当完好,主要建筑有寺院,民居,官署等部分。城内建筑物大部分是唐代修建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
交河故城
第二站 : 雅尔湖古墓群
重走黄文弼之路:其次来到了雅尔湖古墓群。雅尔湖古墓为高昌国时期高昌郡治所遗址,在吐鲁番市西约10公里亚尔乡亚尔乃孜沟村,与交河故城遗址隔河谷相望,相距仅0.8公里。
雅尔湖古墓群
在1928年年初,黄文弼先生曾率领一个小分队,独立前往新疆开展工作,进行系统的科学发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发掘,就是雅尔湖古墓葬区,按照墓葬区的分布,分区域顺序发掘,出土了完整的陶器800余件、墓表120余方,以及其他大量随葬品,在1950年前后发掘过3座墓葬,确定墓葬年代为高昌至唐代,其他都未挖掘。古墓在戈壁滩上很明显,都由石头堆成一个隆起的堆,防止风吹走了下面的沙土。雅尔湖古墓群至今未进行大规模挖掘活动,仍保留着当时的原貌,为雅尔湖古墓群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第三站 : 吐鲁番博物馆
最后来到了吐鲁番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藏品丰富,尤其是其中大量的古代书法遗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展示了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吐鲁番博物馆展示了大量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物,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吐鲁番作为古代交通枢纽的辉煌历史,也反映了多种文化在此地交融汇聚的独特历史背景。例如,馆内展出的各种丝绸制品、陶器、碑文以及宗教文物,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原文化、佛教文化等多元文化在吐鲁番的共存与发展。二是真实再现了文化生活的精神面貌。博物馆中保存和展示了大量珍贵的文书、砖志资料,是研究吐鲁番历史的重要资料,通过这些,可以看到古代吐鲁番的行政、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具体细节,也可以看到吐鲁番民间书写的真实状态,尤其高昌地区书而未刻的砖志,承接北朝书风趋向,表现了较突出的地域色彩和民间书法特征,保留了书法最原始的风貌和笔触细节,体现了鲜活的性灵和自由的精神,它让我们认识到魏碑书法并非只有刀刻的雄强与锐利,更有书写的灵动与柔美。
结 语
文书页页有声,还原丝路华彩,吐鲁番出土的文书、砖志多出自普通书吏、经生写手,却往往精妙可喜、出人意表,既不失法度,又能率性而书,故而生趣盎然,体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质朴之美,同时也真实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华,见证了吐鲁番作为古代交通枢纽的辉煌历史。
考 察 韵 记 四 则
作者:王研充教授
《游高昌故城》
黄沙漠漠故城明,断壁残垣峪嶂擎。
遗拓①摩挲唯遥想,功德碑字没史名。
①指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拓片。
《游高昌故城,谒玄奘法师讲经台》
讲经遗址饶风韵,旷代法师天下称。
转换时空恍如梦,《心经》一卷是慧灯。
《游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洞前热浪千翻阵,洞内听闻解养人①。
盗劫屡遭留幻影,木沟②浓郁水光粼。
①养人:供养人。第20窟有供养人像。
②木沟: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洞窟下有火焰山中段木头沟河谷。
《游交河故城,重走黄文弼考古之路》
穿越千年问繁华,蜃楼海市漫飞沙。
何当借取文公①梦,路转邨墟散绮霞。
①文公:指近现代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