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书法考察 | 新艺书法学院研究生考察实践日志(一)

发布时间:2024-06-27动态浏览次数:64

新疆古代书法,从酝酿吸纳至普及成熟,一脉相承,风格鲜明,是中国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从埋藏瀚海到发掘重拾,虽遗憾残缺颇多,但依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是反映古代书法书写真实性和艺术审美多样性的宝贵资料。


高昌即今之吐鲁番,自古是中原连接西域及中亚地区的重要通道,是东西方文化和宗教错综交织与相互融合的交汇地,是古丝路遗址最为丰富的地区。我国对吐鲁番进行科学考古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黄文弼先生随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分别于1928年和1930年两次对西北考察,在吐鲁番的高昌故城遗址和交河故城遗址发现了大量古文书、墓砖、绘画等遗存。1959年至1975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古墓群进行了13次发掘,获得大量从高昌郡到唐西州时期的文书。因此,此次考察聚焦吐鲁番地区。


第一站 : 高昌故城遗址


高昌古城遗址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看到高昌故城包括外城、内城和宫城(可汗堡)3重城,城址内分布有大量宗教建筑遗址和宫殿遗址。寺院建筑内有摩尼教壁画和佛教壁画、塑像等。城内遗物丰富,出土有不同文字的文书和经典。宫城在最北面,保留较好的外城西南和东南角保存2处寺院遗址。内城北部正中有1座不规则的方形宫城,俗称“可汗堡”。高昌故城在13世纪末的战乱中废弃,大部分建筑物消失无存。它是中国古代城市营建史上的典型代表,又是世界古代城市遗址中难得的人类文化遗存,成为中国古代地面古城遗址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城址之一,与另一座新疆消失的古城楼兰齐名天下。


第二站 : 阿斯塔那古墓群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南约40公里处,占地约10平方公里,是3~8世纪高昌城官民的公共墓地。我们一行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首先参观了古墓群的入口区域,随后深入墓群内部,对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墓葬进行了细致考察。



西洲高昌县纳龙朔三年、二年柴抄(复制品)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墓葬形制多样,既有斜坡墓道洞室墓,也有斜坡墓道偏室墓。这些墓葬的建造工艺和装饰风格均体现了古代西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丝绸织品、壁画、陶器等,这些文物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古代西域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第三站 : 柏孜克里克石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为代表的高昌石窟和新疆的龟兹石窟,与以敦煌石窟、云岗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原石窟齐名。柏孜克里克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现存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石窟受损严重,被国外以考古为名义盗取破坏了不少壁画,石窟壁画从损坏部分可以发现主要是金箔处以及佛像的眼睛等地,使得很难发现一幅完整壁画。其主要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德、英、日等国探险队伍进入吐鲁番,以考古为名,掠夺了大量的壁画和文物。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中大量壁画被探险队切割下来,分批运往国外。


其中在柏孜克里克第20窟有一幅三都统像。这幅画位于20窟左甬道内壁。上方有汉文和回鹘文榜提“智通,进慧,法慧三都统供养像”,表明这三位僧人均是管理僧众事务的僧官。画面中的三位僧人穿交领广袖的中原式袈裟,双手持花供养,人物面目具有中原人物特征。



通过此次考察,师生们对古代西域文化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了解。高昌故城作为西域书法重要遗存,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推动了古代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为我们研究古代西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并且通过对高昌故城的研究,我们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西域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为我们认识古代世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阿斯塔那古墓群的神秘令人震撼,柏孜克里克石窟群的智慧与匠心令人钦佩。此次考察旨在深入了解西域书法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以及发展现状,为书法领域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结    语


“黄尘几落墨犹澄,片里沧桑诉昔曾。”在广袤无垠的西域大地上,高昌故城、阿斯塔那古墓群、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其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既体现了汉文化与各族文化的交融,也体现该地区的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因此,西域不仅是一座历史的宝库,也是一座文化的殿堂。